第360章 探医疗民生痛点,谋基层守护新策

九忆居的晨光带着初秋的微凉,漫过石桌上的“九州食安仙纹”——那道金色纹路仍在缓缓流转,映照着全国食安数据的稳定绿线。

可就在此时,石桌中央的凡尘镜突然泛起一层淡青色光晕,食安数据渐渐隐去,取而代之的是一幅幅让人心沉的画面:

大山深处,老人拄着拐杖在泥泞山路间蹒跚,身后跟着背着竹篓的孙子,篓里是简单的铺盖,他们要走四十里路去镇上看病;

县城医院的挂号大厅,凌晨三点就排起长队,有人裹着大衣蜷缩在角落,只为抢一张专家号;

社区诊所里,医生对着陈旧的血压计皱眉,药柜里的常用药标签褪色,旁边贴着“缺货”的纸条;

药房柜台前,中年男人捏着处方单反复询问价格,最终把药盒放回货架,叹着气转身离开……

仙力指南的虚影从镜中升起,青金色的字迹在半空展开,每一笔都透着凝重:

【“九州食安仙纹”能量稳固,民生守护进入新阶。检测到当前医疗领域三大核心痛点:基层医疗资源薄弱(缺医、少药、设备旧)、医疗资源分配失衡(城乡、区域差距显着)、药品流通环节冗余(药价虚高、可及性低)。

需宿主以“实地调研-典型整改-机制构建-全国推广”为路径,推动医疗资源下沉、优化药品流通、规范诊疗服务,凝聚“杏林普惠仙纹”,让医疗服务触达每一个需要的角落。】

叶尘指尖抚过仙力指南上的字迹,抬头看向围坐的八人:

“食安是‘吃得放心’,医疗是‘病有所医’,都是百姓安身立命的根本。

但医疗比食安更复杂,涉及资源分配、政策衔接,还有医患之间的信任——

我们不能急着用仙力‘一刀切’,得先把问题摸透,找到能落地、能长久的法子。”

柳若雪将一张泛黄的县域医疗地图铺在石桌上,地图上用红笔标注着几个重点区域:

“我查了近三年的医疗数据,咱们周边的青石县是典型——县城医院挤破头,乡镇卫生院门可罗雀,偏远山村的村医年龄都在六十岁以上,有些村甚至没有固定诊疗点。

我们先从青石县入手,分三组调研:

一组去偏远山村看基层医疗现状,

一组蹲守县城医院查资源挤兑问题,

一组跟进药品流通环节,看看药价从出厂到患者手里,到底多了多少环节。”

“还要注意医患关系。”郑蓉补充道,“昨天我在县城买菜,听卖菜阿姨说,她儿子发烧去医院,排队两小时,医生问诊三分钟,开了一堆检查单,最后只拿了几十块钱的药——

她觉得医生‘敷衍’,医生觉得患者‘不信任’,这种隔阂得在整改中慢慢化解。”

柳若璃从袖袋里取出三枚淡青色的“医疗调研令”,上面刻着“听民声、察实情、谋实策”:

“这枚令牌能记录我们调研时的场景和数据,还能轻微安抚患者情绪,避免调研时引发冲突。”

最终九人分成三组:

- 基层组:叶尘、郑蓉、柳若璃,前往青石县最偏远的白岩村、李家坳,调研村医、乡镇卫生院现状;

- 城区组:柳若雪、沈清薇、苏瑶,蹲守青石县人民医院、城关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记录诊疗流程、资源分配问题;

- 流通组:吴莲、苏晴、叶婉清,从青石县药企、药品批发商、零售药房到医院药房,跟踪药品流通全链条。

出发前,叶尘将仙力指南放在石桌中央:“我们每三天在这里汇合一次,汇总情况,调整计划。记住,调研时多听、多看、少说,先把真实情况装回来,再谈整改。”

一、基层组:白岩村的“老村医”与“四十里求医路”

叶尘三人沿着蜿蜒的山路走了三个小时,才抵达白岩村。

村子坐落在半山腰,几十户人家散落在梯田旁,最显眼的建筑是村头那间不足二十平米的“白岩村卫生室”——土坯墙,木门板,门楣上的“卫生室”三个字褪色严重,窗户玻璃裂了缝,用塑料布糊着。

推开门,一股淡淡的药味混杂着煤烟味扑面而来。屋里摆着一张旧木桌,桌上放着一个掉漆的血压计、一个听诊器和几瓶碘伏,墙角的药柜分了三层,上层放着感冒药、退烧药,中层是创可贴、纱布,下层空着大半,只有两瓶钙片和一瓶过期的维生素。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坐在桌后,给一个流鼻涕的小孩量体温,他就是村里唯一的村医,68岁的周老栓。

“周大夫,这孩子咋了?”郑蓉轻声问。周老栓抬头,露出满脸皱纹:“没啥大事,就是着凉了,给开点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他转身去药柜拿药,手指有些颤抖,药盒上的生产日期是去年的,还有三个月过期。“村里就这一盒小儿感冒药了,上次进药还是半年前,药商说路远,送一次不划算,要凑够一定量才肯来。”周老栓叹了口气。

正说着,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中年男人背着一个女人冲进来:“周大夫!快看看我媳妇!她肚子疼得厉害!”周老栓赶紧让女人躺下,用听诊器听了听,又按了按腹部,脸色凝重起来:“像是急性阑尾炎,我这儿没条件治,得赶紧去镇上医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带着八位嫂嫂流放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