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眼的晨光透过 “双界武学馆” 的琉璃窗,在演武场的青石板上投下纵横交错的光带。苏御站在玄冰髓高台上,看着下方五千名身着统一服饰的武者 —— 他们中有中原的世家子弟,有海岛的渔猎少年,有蛮族的牧人后代,此刻正同时演练着从黑石岭遗迹中获得的 “共生阵” 基础式。光带在他们脚下汇聚成旋涡,与海眼的能量流产生微妙的共鸣,这是传承发扬计划启动的第三个月,也是最令人振奋的清晨。
传承发扬的核心是 “三级推广体系”。苏御将从遗迹中整理出的武学典籍,按难度分为 “基础篇”“进阶篇”“奥义篇”:基础篇收录适合大众修习的 “共生拳” 简化版与能量感知法,通过遍布全国的 “共生文化站” 免费传授;进阶篇包含 “冰火调和掌”“归墟潮汐掌” 等融合武学,供各门派核心弟子在总馆研修;奥义篇则是 “共生阵” 的完整图谱与通玄派的能量平衡术,仅限通过 “双界武学联盟” 考核的武者演习。
体系的落地始于 “千馆计划”。苏御说服朝廷拨款,在三年内将 “双界武学馆” 的分馆从百所扩展至千所,每座分馆都配备 “能量武学模拟器” 的简化版,让偏远地区的百姓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武学路径。漠北共生城的分馆开馆当天,就有三百名牧民报名,其中六十岁的老牧民巴图学得最认真,他说:“年轻时学不好裂石掌,现在用模拟器练共生拳,竟能帮着加固能量烽火台了。”
教材的普及同样关键。苏御组织三位弟子与各门派长老,将遗迹典籍中的晦涩文字,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图谱与口诀。阿古拉负责将蛮族 “裂石掌” 的发力技巧,拆解成 “推、按、劈” 三个简单动作,配上草原上常见的 “套马” 场景图解;林晚晴用中原医者的 “五脏对应说”,解释海岛 “潮汐诀” 的内劲流转,让初学者一目了然;陈潮汐则绘制了《能量轨迹图谱》,将抽象的 “归墟劲” 转化为可追踪的光带路线,连孩童都能看懂。
“武学不是少数人的专利,是全民的守护力。” 苏御在《基础篇》的序言中写道,“当农夫能用沉稳桩稳定田埂,渔民能用潮汐步避开暗礁,牧民能用裂石掌修补帐篷 —— 这才是传承发扬的终极目标。” 这段话被印在每本教材的扉页,随着千所分馆的铺开,走进了双界的千家万户。
针对门派传承的断层问题,苏御推出 “师徒对接计划”。由联盟筛选出百位德高望重的武者,每位负责指导十名年轻弟子,不仅传授技艺,更要讲解武学背后的共生理念。“烈火门” 的长老与 “寒冰堂” 的弟子结对,再教授 “焚天掌” 与 “凝水诀” 的同时,更要共同完成 “冰火调和掌” 的每日练习;海岛 “浪涛门” 的传人则与中原 “河洛剑派” 的少年同住,在晨练中切磋 “潮汐掌” 与 “寻踪剑” 的融合可能。
计划中最特别的是 “跨界研修营”。每月从各门派选拔优秀弟子,集中在白鹿原的共生学院学习,课程包括三族武学、能量修复术、民生护卫技巧,结业考核不是比武,而是组队完成一项实际任务 —— 或是修复受损的能量节点,或是协助 “共生卫” 保护商旅。首期研修营的三十名弟子,在结业时共同创造出 “三族守护式”,招式中既有中原的根基、海岛的灵动,又有蛮族的勇猛,成为联盟的标志性武学。
武学赛事的革新让传承更具活力。苏御将 “双界武学大典” 升级为每年举办的 “共生武道会”,比赛项目除了传统的切磋,还增设了 “能量调和赛”“民生应用赛”“团队协作赛”。在民生应用赛中,武者们要展示如何用武学解决实际问题:阿古拉的弟子演示用 “风掠草原” 式快速搭建牧民帐篷,林晚晴的学生则展示 “能量修复术” 在农作物增产中的应用,这些场景让观众们意识到,武学离生活并不遥远。
长安总馆的 “共生武道会” 决赛现场,总能引来数万百姓围观。最受欢迎的不是单打独斗的高手对决,而是 “团队协作赛”—— 三族武者组成的队伍,要在模拟的能量乱流中,用融合武学搭建防护阵。当来自中原、海岛、蛮族的三位武者,用 “共生阵” 的光带护住象征百姓的人偶时,全场的欢呼声响彻云霄,连不懂武学的孩童都知道:“他们在一起,就很厉害。”
为确保传承的纯正性,苏御建立了 “武学审核委员会”。委员会由三族的武学大师、能量学者、民生代表组成,任何新创的武学或招式改良,都需经过审核,确保其符合 “共生准则”—— 不破坏能量平衡,不宣扬暴力,能服务于守护。曾有门派试图将遗迹中的 “怨念兽” 能量转化为攻击招式,被委员会驳回,理由是 “过度激发负面能量,违背共生理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