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眼的淡紫色光带在晨光中铺展成巨大的能量网,将中原的陆脉与海岛的洋流紧密相连。苏御站在 “双界同生” 玺前,看着影阁呈递的《王朝共生治理蓝图》—— 这是危机解除后,他用三个月时间牵头制定的纲领性文件,从能量平衡、民生改善到文化融合,勾勒出王朝巩固的完整路径。
制度层面的巩固从 “共生议会” 的设立开始。苏御说服皇帝,在原有朝堂架构外,增设由中原、海岛、蛮族代表组成的常设机构,每月在长安召开会议,专门审议双界融合相关事务。议会的第一份决议就颇具突破性:将海眼的能量监测权从皇室专属,改为由三族代表共同执掌,监测数据对全国百姓公开。
“权力的共生才是最稳固的制衡。” 苏御在议会成立仪式上,将三族代表的能量令牌嵌入议事厅的玄冰髓柱,石柱立刻亮起均衡的三色光带,“就像这光带,任何一方过强或过弱,都会打破平衡。议会存在的意义,就是让每个文明的声音都能被听见,让每个群体的利益都能被兼顾。”
议会的首个实践成果是《双界能量法案》的颁布。法案明确规定:任何势力不得独占能量节点,海眼与陆脉的开发必须有三族专家共同评估;禁止使用能量术进行种族歧视或地域封锁;对破坏能量循环者,将处以 “能量流放”—— 剥夺其使用双界能量的权利,这比传统刑罚更具威慑力。法案通过当月,就有两位试图垄断西域能量矿的贵族被处罚,消息传开后,各地的能量纷争锐减。
文化巩固的核心是 “双界认同” 工程。苏御在 “共生馆” 的基础上,在全国建立了百所 “共生文化站”,站内不仅展示历史真相,更设置了互动体验区:中原百姓可以学习海岛的航海星图,海岛部落能体验中原的节气农耕,蛮族少年则能接触通玄派的能量学典籍。文化站的借阅记录显示,《双界共生史》的借阅量连续半年位居榜首,超过了传统的经史子集。
教育领域的革新尤为彻底。苏御推动国子监修订了全国统一的教材,将 “归墟之变” 的真相、双界能量的原理纳入必修课,甚至在科举中增设了 “共生策论” 科目。第一届科举中,有位海岛学子以《论海眼能量对中原农耕的滋养》一文高中探花,当他用中原官话与皇帝对话时,长安的百姓自发沿街欢呼,连最守旧的老臣都感叹:“此乃王朝从未有过的气象。”
民生层面的巩固体现在 “双界惠民工程” 的落地。苏御让户部与工部合作,将海洋能量的应用技术普及到寻常百姓家:改良的 “共生炉” 能同时利用陆脉与海洋能量,让西北的牧民在冬季也能保持温暖;中原的 “潮汐水车” 借鉴了海岛的造船术,灌溉效率提高了两倍;甚至连普通农户使用的镰刀,都采用了玄冰髓与双界石混合锻造,既锋利又不易生锈。
工程的受益面超出预期。在江南水乡,渔民与农夫合作,用海稻与中原稻种杂交培育出的 “双界稻”,亩产比普通稻种提高三成,且抗灾能力更强;西北的 “能量温室” 让沙漠边缘长出了蔬菜,军镇的粮草自给率从五成提升至八成;最偏远的蛮族部落,通过 “能量烽火台” 的改良版,实现了与长安的实时通讯,部落的孩子们第一次能通过光带投影,跟随长安的先生学习。
为确保巩固成果的可持续性,苏御建立了 “共生传承机制”。他从三族中挑选出一百名少年,组成 “共生童子军”,由他亲自传授能量平衡术与治国理念。童子军的第一课,就是在海眼祭坛前宣誓:“不以族类分高低,不以地域论亲疏,唯以共生安天下。” 这些孩子将在未来十年,轮流在中原、海岛、蛮族领地生活,全面了解不同文明的精髓。
童子军中,有位中原少女的父亲曾是 “真命党” 成员,有位海岛少年的祖父在能量风暴中牺牲,还有位蛮族孩童是 “能量烽火台” 守将的儿子。他们在白鹿原的共生学院同吃同住,一起修复能量节点,一起化解小摩擦,彼此的隔阂在日常相处中渐渐消融。苏御看着他们用混合了三种语言的腔调讨论问题,知道这才是王朝最稳固的根基。
对边疆的巩固采取了 “柔性融合” 策略。苏御在与蛮族接壤的地带,建立了二十个 “共生集市”,允许双方百姓自由交易,甚至共享牧场与水源。集市的管理者由各族轮流担任,纠纷由三族长老组成的评议会裁决。半年后,原本时有冲突的边疆,出现了蛮族牧民帮中原农户驱赶狼群、中原工匠为蛮族打造能量工具的和谐场景,戍边的士兵数量因此减少了三成。
在海岛与大陆的连接地带,苏御主持修建了 “双界大桥”。桥身采用可调节的能量结构,既能抵御海上风暴,又能让海洋生物自由通行。大桥通车当天,海岛的渔获与中原的丝绸在桥上形成流动的商队,桥中央的 “共生亭” 里,三族的老人摆起长桌,用各自的美食举办了一场没有仪式的盛宴。有位老渔民感慨:“祖辈们做梦都想在退潮时走到对岸,现在苏大人让梦想成了现实。”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