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温柔地洒落在野狼谷的泥泞土路上,昨夜的激烈战斗所遗留的痕迹依然历历在目——焦黑的弹壳如同点点星火,零星散落在青草丛中;被烈火吞噬的卡车残骸仍在袅袅青烟中诉说着战争的残酷;地面上的血渍已悄然凝固成暗褐色的印记。然而,此时的山谷却仿佛迎来了盛大的节日,八路军的战士们与当地村民们正热火朝天地搬运着战利品。骡马的嘶鸣声此起彼伏,人们的谈笑声交织成一曲欢乐的交响乐,似乎已将战争的阴霾抛诸脑后。
李铮伫立在一辆完好无损的日军卡车旁,手中紧握着一份详尽的物资清单。他的眉头原本紧锁,但渐渐地,随着清单上一个个数字跃入眼帘,那紧蹙的眉头竟渐渐舒展开来——这些数字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王小柱,你再仔细清点一遍那些轻机枪,是不是正好十挺?” 李铮朝着不远处忙碌的王小柱大声喊道。王小柱正蹲在地上,将轻机枪整齐地排成一排,听到李铮的呼喊,立刻认真地数了起来:“一、二、三…… 十!没错,李队长,确实是十挺!而且还有 200 支步枪,一支都不少!”
一旁的吴博文正手持放大镜,全神贯注地审视着卡车里的铜锭。那些铜锭在微弱的光线中泛着诱人的金灿灿光泽,表面光滑如镜,毫无杂质。“李铮,你快来看!” 吴博文兴奋地招呼着李铮。李铮快步走上前,吴博文指着铜锭上的特殊印记,解释道:“这是高纯度的电解铜,纯度至少在 99% 以上,比我们之前缴获的那些炮弹壳的纯度要高得多!用这种铜来制作子弹头,不仅射程会更远,穿透力也会更强,复装子弹的哑弹率还能再降低 0.2%!”
李铮小心翼翼地拿起一块铜锭,置于掌心掂量,沉甸甸的感觉让他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这可真是太好了!有了这些铜锭,我们复装子弹的产量就能再提升一倍,足以支撑半年的生产需求了!轻机枪的枪机零件也能用这种铜来制造,精度肯定比之前的好上不少!”
就在这时,张大山带着后勤人员也来到了现场。他望着谷中堆积如山的物资,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李铮,吴博士,你们估算一下,这些物资能给我们带来多大的帮助?” 吴博文扶了扶鼻梁上的眼镜,微笑着回答:“团长,这些物资可太宝贵了!200 支步枪,足以装备一个连;10 挺轻机枪,分配到各营的机枪班,火力能提升 30% 左右;5 门迫击炮,加上之前已有的,现在我们有 10 门迫击炮了,足以组成一个强大的迫击炮排;500 发炮弹、10 万发子弹,足够应对日军接下来的扫荡;5 吨粮食,足够根据地的军民吃上一个月;而这半吨高纯度铜材,对我们的军工生产意义最为重大,能让我们的武器质量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张大山满意地点点头,随即对身边的后勤负责人叮嘱道:“赶紧安排妥当,将步枪和轻机枪分发到各营,迫击炮送到迫击炮班,粮食运往后勤仓库,铜材和子弹则送到军工作坊。搬运过程中一定要小心谨慎,绝不能损坏了这些宝贵的物资。”
战士们和村民们立即行动起来,场面井然有序。村民们牵着骡马,小心翼翼地将步枪和轻机枪放置在骡马背上,并用结实的绳子牢牢绑紧;后勤人员则手持麻袋,将粮食一袋袋装好,扛在肩上;李铮带领着维修小组,将迫击炮和炮弹小心翼翼地搬到卡车上——这些卡车虽然有两辆不幸被炸毁,但剩下的八辆都完好无损,正好派上了大用场,用来运输这些重要的物资。
刘姐正带领着维修小组,仔细检查最后一挺轻机枪。她轻轻拉动枪机,又扣动扳机,确认一切正常后,才放心地将机枪交给战士:“这枪保养得很好,只是枪托稍微有点松动,我已经用铁丝牢牢绑紧了,你们可以放心使用!” 战士接过机枪,脸上洋溢着喜悦:“谢谢刘姐!有了这挺机枪,下次与鬼子作战,咱们更有底气了!”
王小柱则忙着给子弹进行分类。他将 10 万发子弹仔细分成 200 箱,每箱 500 发,整齐地堆放在卡车上,还细心地在每个箱子上贴上清晰的标签:“步枪子弹 - 7.7mm”“机枪子弹 - 7.7mm”。王小柱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笑容满面地对李铮说:“李队长,这些子弹都分类好了,以后使用时,一眼就能找到需要的子弹类型。”
李铮走到王小柱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赞赏道:“干得漂亮!回去后,你就用这些子弹壳进行复装,再加上新的铜锭,争取每天生产 3000 发子弹。我们的战士,每人都要多带一些子弹,好与鬼子好好较量一番。”
中午时分,所有物资都已安全装上车和骡马。张大山一声令下:“出发!返回根据地!” 队伍浩浩荡荡地踏上了归途。八辆卡车在前方开路,骡马队紧随其后,战士们和村民们则在两侧护卫,整个队伍宛如一条长龙,在太行山脉蜿蜒曲折的小路上缓缓前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