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荡结束后的第三天清晨,军工作坊的院子里就热闹了起来。之前为了躲避扫荡,作坊的部分围墙被推倒,地面上还留着炮弹炸出的坑洞,木屋顶上的几片铁皮也被炮火掀飞。李铮站在院子中央,手里拿着一张手绘的扩建图纸,身边围着赵纲、孙师傅、刘姐和几个经验丰富的工人,正讨论着重建和扩建的细节。
“大家都看看,这是我昨晚画的扩建图纸。”李铮把图纸铺在一块平整的木板上,用石头压住四角,“咱们不仅要把之前损坏的围墙和屋顶修好,还要新增三个生产车间:第一个是子弹复装车间,专门用来复装子弹和加工铜制弹头;第二个是迫击炮生产车间,集中生产迫击炮的炮管、炮架和炮弹;第三个是武器维修车间,负责修复前线送来的受损武器,同时研究缴获的日军武器,拆零件、学技术。另外,还要搭建两个简易仓库,一个放原材料,一个放成品武器,避免之前原材料和成品混放、容易受潮的问题。”
孙师傅凑上前,指着图纸上的迫击炮生产车间:“李队长,这个车间得宽敞点,咱们现在有三台能加工炮管的机床,以后要是旅部再支持咱们机床,空间不够可不行。而且车间得离其他车间远点,加工炮管的时候噪音大,别影响子弹复装的精度。”
“孙师傅说得对。”李铮点点头,在图纸上修改着,“迫击炮车间就设在院子的东侧,那里本来就有一块空地,够宽敞,离其他车间也远。子弹车间设在西侧,靠近原材料仓库,取材料方便;维修车间设在北侧,挨着大门,前线送武器过来的时候不用绕路。仓库就设在南侧,地势高,不容易受潮。”
赵纲看着图纸,补充道:“我已经跟周边几个村的老支书打过招呼了,他们愿意派村民来帮忙,大概能来五十个壮劳力,今天上午就能到。另外,咱们从日军手里缴获了不少木材和铁皮,正好用来修屋顶和建车间,不用再去山里砍树了,能省不少时间。”
“太好了!”李铮高兴地说,“那咱们就分分工:赵纲同志负责协调村民,安排大家修围墙、盖屋顶;孙师傅和王小柱带领一部分工人,负责搭建子弹车间和原材料仓库;刘姐和老周带领另一部分工人,负责搭建迫击炮车间和成品仓库;我来负责维修车间的搭建,同时调试之前从备用点运回来的机床,确保车间建好后能立刻投入使用。”
分工一明确,大家立刻行动起来。上午九点,五十多个村民扛着铁锹、镐头、锯子,推着独轮车,浩浩荡荡地来到作坊。老支书王大爷走在最前面,手里还拿着一把磨得发亮的斧头:“李队长,俺们来了!你说咋干,俺们就咋干,保证三天内把作坊修好、建好!”
“谢谢王大爷,谢谢大家!”李铮赶紧迎上去,“辛苦大家了,中午俺让炊事班多蒸点窝头,再熬点小米粥,咱们吃饱了再干!”
村民们笑着应下,立刻跟着赵纲去修围墙。有的用铁锹铲土,有的用石头垒墙,有的用黄泥糊缝,动作麻利得很。之前被推倒的围墙有二十多米,村民们分工合作,不到中午就垒起了半米高。屋顶的修复也在同步进行,几个会木工的村民爬上屋顶,把损坏的木梁拆下来,换上缴获的新木材,再铺上铁皮,用钉子钉牢,动作又快又稳。
作坊里,工人们也在忙碌着。孙师傅带领工人搭建子弹车间,他们先用石头垒起一米高的墙基,再把缴获的木材锯成合适的长度,作为车间的立柱和横梁。王小柱则带着人整理原材料仓库,把之前运回来的钢材、铜材分类堆放,下面垫上木板,防止受潮,还在仓库里放了几袋干燥剂,确保原材料不会生锈。
刘姐和老周搭建的迫击炮车间更大,需要的木材和石头也更多。刘姐负责指挥工人垒墙,老周则带着人制作车间的大门——大门需要足够宽,才能让加工好的迫击炮炮管顺利运出去。老周用粗木材做门框,再用铁皮包在外面,这样既结实又能防风雨,还能防止日军特工队偷袭时轻易破门。
李铮负责的维修车间相对小一些,但要求更高——需要平整的地面,方便摆放维修工具和受损武器,还要有足够的窗户,保证采光,这样维修时能看清零件的细节。李铮带着几个工人,先用铁锹把地面铲平,再铺上一层细沙,然后用石碾子反复碾压,直到地面变得平整坚硬。窗户则用缴获的玻璃碎片拼接而成,虽然不美观,但能透光,比之前用油纸糊窗户好多了。
下午的时候,旅部调拨的第一批原材料送了过来——五吨优质钢材和三吨高纯度铜材,用十匹骡马驮着,由旅部的运输队护送。运输队的队长还带来了旅首长的口信:“旅首长说,这些原材料先用着,后续还会再调拨一批过来。吴博士已经出发了,大概三天后就能到,还带了不少机械图纸和工具。”
李铮听到消息,心里更有底了。他让工人把钢材和铜材搬到原材料仓库,分类存放,还特意留出一部分优质钢材,准备等吴博士来了,一起研究改进机床的传动系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