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阳光透过作坊的窗户,洒在地上,映出一片金色的光斑。陈婉儿蹲在地上,面前摆着几个陶盆,里面分别装着硫磺、硝石和木炭——这是制作黑火药的三种原料。她手里拿着一根木勺,正小心翼翼地将三种原料按比例混合,动作缓慢而专注,额头上的碎发被汗水打湿,贴在脸颊上。
“婉儿姐,这次的配比对吗?要是再像上次那样,火药要么威力不够,要么容易受潮,可就麻烦了。”旁边帮忙的小琳看着陶盆里的原料,有些担心地问。
上次他们制作的一批火药,因为硫磺比例多了,导致火药燃烧速度太快,装在子弹里击发时,差点炸了枪管;还有一次,因为木炭磨得不够细,混合不均匀,火药受潮后结块,根本没法使用。前前后后浪费了不少原料,现在硫磺和硝石虽然产量增加了,但也经不起这样折腾。
陈婉儿停下手里的动作,拿起一个小小的木秤,再次称量陶盆里的原料:“放心吧,这次比例肯定没错,硝石75%、硫磺10%、木炭15%,这是之前反复试验过的最佳比例。而且这次的木炭,我让他们用青冈木烧的,磨得比之前更细,混合起来会更均匀。”
她一边说,一边继续搅拌原料。可手工搅拌的速度太慢,一个陶盆的原料搅均匀,就要半个多小时,而且稍微一用力,原料就会扬起粉尘,呛得人直咳嗽。小琳搅了一会儿,就忍不住咳嗽起来,手里的木勺也慢了下来:“婉儿姐,这样搅拌太慢了,一天下来也做不了多少火药,根本不够子弹生产用的。你看,昨天生产了两百发子弹,就用了一半的火药,再这样下去,子弹生产又要停了。”
陈婉儿也皱起了眉头。她心里清楚,现在作坊里每天能生产三百多个子弹壳,可火药产量只有两百多发的量,缺口越来越大。之前李铮还跟她说,要是火药跟不上,就算有了铜坯,子弹也没法组装,前线的战士还是没子弹可用。
“得想个办法提高效率。”陈婉儿放下木勺,站起身,在作坊里来回踱步。她的目光扫过墙角的几个木槽——那是之前用来存放粮食的,现在粮食移到了仓库,木槽就空了下来。突然,她眼前一亮:“小琳,你看那些木槽,能不能用来批量混合原料?我们把原料倒进木槽里,用木板来回搅拌,这样一次能混合更多,速度也能快不少。”
小琳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眼睛也亮了起来:“对啊!木槽比陶盆大得多,一次能装十几斤原料,用木板搅拌,肯定比用木勺快!”
两人立刻找来两个木槽,清洗干净后,将硝石、硫磺、木炭按比例倒进木槽里。陈婉儿找来了一块长木板,宽度刚好和木槽差不多,她双手握着木板,在木槽里来回推动。原料在木板的带动下,很快就混合在了一起,不到十分钟,一槽原料就搅均匀了,比手工用木勺快了三倍还多。
“太好了!这样一来,混合原料的效率就大大提高了!”小琳兴奋地拍手,又立刻跑去搬来更多的原料,准备继续混合。
可新的问题很快又出现了:混合好的火药需要压制成长条形的药柱,方便后续切成小块,装在子弹里。之前他们是用手工压制,用一个小铜模,每次只能压一根药柱,速度很慢。陈婉儿看着堆在旁边的混合火药,又开始琢磨起来:“压制药柱也得改进,手工太慢了,能不能做个大一点的石模,一次压多根?”
她立刻找来老石匠,让他帮忙做了一个长方形的石模,石模里刻着十个凹槽,每个凹槽的大小刚好能装一根药柱的原料。石模做好后,陈婉儿将混合好的火药倒进凹槽里,然后用一块和石模大小匹配的石板压在上面,再用锤子轻轻敲打石板,将火药压实。
“砰砰砰”的敲打声在作坊里响起,不到五分钟,十个药柱就压制好了。陈婉儿小心地将药柱从石模里取出来,放在阳光下晾晒——药柱不仅形状规整,而且硬度适中,不容易碎裂,比手工压制的好多了。
“分段压制就是快!”老石匠看着药柱,忍不住称赞,“之前手工压一根,现在一次压十根,效率翻了十倍啊!”
陈婉儿笑着点点头,又想到了一个问题:火药的烘干温度也很关键,温度太高容易自燃,温度太低又烘不干,容易受潮。之前他们是靠经验判断,用手摸一摸,感觉干了就收起来,很不准确。
“得找个办法控制烘干温度。”陈婉儿想起仓库里有一支缴获的酒精温度计,是之前从日军的医疗包里找到的。她立刻跑去仓库,把温度计拿了出来,然后在晾晒火药的地方搭了一个简易的棚子,棚子下面放了一个小火炉,用来调节温度。
她将温度计挂在棚子里,然后点燃小火炉,慢慢调节火候,观察温度计的示数。“温度控制在40度左右最合适,”陈婉儿一边记录,一边对小琳说,“太高了危险,太低了烘干慢,以后每次烘干火药,都要盯着温度计,确保温度在40度上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