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纠缠与六道梵行
北京的深夜,央美宿舍区早已沉寂下来,只有零星几个窗口还亮着灯,像散落在夜幕上的几粒星子。守白的工作室兼卧室就是其中之一。
数位屏散发着柔和的光,映着她专注的脸。《六道梵行记》的人物设定草图铺满了屏幕——青霖指尖缠绕的藤蔓还带着露水般的微光;赤焰周身燃烧的火焰并非炽热,反而有种冰冷的、能灼伤灵魂的质感;玄圭手中的黑色玉圭内部,似乎有星河流转……
她揉了揉有些发涩的眼睛,一股强烈的分享欲涌上心头。这些在她脑海中奔腾的奇思妙想,急需一个既能理解其深度,又能给予真诚反馈的共鸣者。她看了一眼电脑右下角的时间,下午三点。纽约那边,应该是凌晨两点。
她犹豫了一下,还是点开了那个熟悉的头像。诺亚的作息向来不规律,为了捕捉一个灵感,或是验证一个公式,通宵达旦是常事。
她发去一条消息:「在忙吗?新书的构思有了些进展,想听听你的看法。」
几乎是立刻,对话界面顶端显示了“对方正在输入…”。
诺亚:「永不忙。对于你的宇宙,我随时待命。(一个带着睡意但努力睁大眼睛的狗狗表情)」
守白笑了,指尖在键盘上轻快地敲击:「还没睡?又在跟狄拉克方程较劲?」
诺亚:「不,刚才在看埃弗雷特的多世界诠释论文。然后,就在思考‘观察者’如何‘分裂’世界。你的消息像一颗来自‘这个’世界线的石子,投进了我的意识之海。所以,我醒了,并且无比确定自己在你所在的这个世界线里。」
他总是这样,能把最日常的问候,上升到哲学和物理学的层面。守白心里一暖,打开了视频通话的请求。
几秒钟后,诺亚的脸出现在屏幕上。他似乎是在书房,背景是顶天立地的书架,塞满了书籍和打印出来的论文。他穿着灰色的哥大文化衫,头发有些凌乱,下巴上冒出了淡青色的胡茬,但那双湛蓝色的眼睛在镜片后依然明亮,带着温和的笑意。
“嘿,”他的声音透过耳机传来,带着一丝熬夜后的沙哑,却异常清晰,“你看上去……像刚刚窥见了某个维度的秘密,迫不及待要与人分享。”
“差不多。”守白调整了一下摄像头,将屏幕上的设定图展示给他看,“我的第二本书,暂定名《六道梵行记》。这次,我想写点不一样的。”
一、 “梵行”与“波函数”:非暴力修行的量子隐喻
守白开始阐述她的核心构想:“它不是一个传统的升级打怪故事。我想写一个‘游记’,五个代表五行本质的人,结伴游历佛家所说的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但他们不是去征服,而是去见证,去体验,去理解每一个道众生的痛苦与执着,最终寻找各自的,也是共同的超脱。”
诺亚认真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转动着一支笔。等守白说完大致框架,他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一个观察者的旅程。这很有趣。在量子力学中,一个系统在被观测前,处于多种可能性的叠加态。而你的五位主角,他们进入六道,本身是否就是一种‘观测’行为?他们的‘梵行’,是否会使得六道众生的某种‘叠加状态’坍缩为具体的体验和故事?”
守白眼睛一亮:“对!就是这个感觉!我不是要写他们如何去‘改变’六道,而是写他们如何‘介入’并‘观测’六道,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自身的心态,他们对世界的理解,也在不断坍缩、重塑。就像……就像薛定谔的猫,盒子打开前,猫是生死叠加的,而主角们的旅程,就是去打开一个个‘六道’的盒子,亲眼见证里面的‘生’与‘死’,‘乐’与‘苦’。”
“而且,‘梵行’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非暴力、不干预的观察意味。”诺亚补充道,他显然去快速查阅了资料,“这很像物理学家在面对微观世界时的态度——我们设计实验去观测,但必须最小化对系统的扰动。你的主角们,是否也遵循类似的‘观测者伦理’?他们更多的是记录和感悟,而非强行干涉因果?”
“是的!这是我想要的核心冲突之一。”守白兴奋地前倾身体,“比如,青霖(木)看到一棵树即将枯萎,她本能地想用生机之力拯救它。但这是否干涉了自然的轮回?她的慈悲,是真正的善,还是一种执着?我需要这种哲学上的挣扎。”
诺亚表示赞同:“这在伦理学上是个经典难题。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告诉我们,观测本身就会扰动系统。所以绝对的‘非干预’是不可能的。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最大的变量。这为故事提供了天然的张力。”
二、 五行团队与“量子纠缠”的伙伴关系
守白将摄像头重新对准自己,开始详细介绍五位主角,以及他们基于五行相生的关系。
她讲到青霖的慈悲与生机,赤焰的破妄与怒火,玄圭的智慧与深邃,素铧的纯粹与锐利,黄堇的承载与守护。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