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的前一天,一种混合着期待与喜悦的躁动气息,就已经弥漫在奶奶家的老房子里。桂姨里里外外地打扫着,明明窗明几净,她却总觉得哪里还不够整洁,嘴里不停地念叨着:“枚枚最喜欢吃我做的糖醋排骨了,明天得早点去菜场买最新鲜的肋排……老韩胃不好,上海的菜偏甜,得单独给他做个辣子……”
奶奶看着桂姨忙前忙后,脸上一直挂着慈祥的笑意,时不时指挥陆研新:“研新,你去看看客卧的被子够不够厚?晚上凉。还有啊,把那个小公寓的钥匙再给阿桂一套,方便他们进出。”
陆研新一一照办,看着桂姨发自内心的忙碌和喜悦,他也由衷地感到高兴。元宝似乎也感知到家里即将有客人到来,尾巴摇得格外欢快。
终于,在桂姨望眼欲穿的期盼中,国庆节第一天到来了。
第一天:都市初印象 · 忐忑与惊叹
下午两点多,门铃响起。桂姨几乎是冲过去开的门。门口,站着一个身材敦实、皮肤黝黑、穿着有些发旧但很干净夹克的中年男人,正是韩栋。他手里拎着个大编织袋,脚边放着一个行李箱,脸上带着长途跋涉的疲惫,但更多的是局促和憨厚的笑容。他旁边,站着一个梳着马尾辫、穿着牛仔裤和卫衣的年轻女孩,正是韩枚。她脸上带着大学生特有的朝气和好奇,眼睛亮晶晶地打量着周围。
“栋哥!枚枚!”桂姨的声音带着哽咽,一把拉过女儿,又赶紧去接韩栋手里的袋子。
“妈!”韩枚清脆地喊了一声,紧紧抱住母亲。
“阿桂。”韩栋的声音有些沙哑,他看着妻子,眼神里充满了思念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来到陌生大城市的紧张。
奶奶和陆研新也迎了上来。一阵寒暄和介绍后,韩栋显得有些手足无措,他从编织袋里往外掏东西——自家晒的干笋、老家的土鸡蛋、一大包炒香的核桃……都是些不值钱却饱含心意的土产。“奶奶,陆……陆先生,一点家里的东西,不成敬意,谢谢,谢谢你们……”他搓着手,话语朴实。
“哎呀,老韩你太客气了!快进来歇歇!”奶奶热情地招呼。
陆研新也微笑道:“韩叔,叫我研新就好。欢迎你们来上海。”
短暂的休息后,按照陆研新之前帮忙规划的行程,第一站是豫园和城隍庙。走在人头攒动的九曲桥和繁华的城隍庙商圈,韩枚兴奋地拿着手机不停地拍照,对各种精巧的小吃和工艺品充满了好奇。韩栋则显得有些拘谨,紧紧跟着妻女,对周围摩肩接踵的人流和琳琅满目的商品似乎有些不适应,但看到女儿和妻子开心的笑容,他黝黑的脸上也慢慢露出了舒展的笑意。
桂姨不停地给父女俩介绍:“这是南翔小笼包,要小心烫,先开窗,后喝汤……这是五香豆,这是梨膏糖……”她努力地想把自己在上海见识到的一切,都分享给最亲的人。
傍晚,他们来到了外滩。当华灯初上,浦江对岸的陆家嘴金融中心霓虹闪烁,东方明珠、金茂大厦、上海中心等摩天大楼勾勒出震撼人心的天际线时,一家三口都沉默了。
韩枚张大了嘴巴,半天才发出一声惊叹:“哇……这就是上海啊!比电视上看到的还要壮观!”
韩栋仰着头,看着那些直插云霄的、他只在电视里见过的建筑,眼神里充满了难以言喻的震撼。这个在工厂流水线上日复一日劳作的汉子,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现代都市的磅礴气势。他下意识地握紧了身边桂姨的手。
桂姨眼里闪着泪光,指着对岸:“看,那个最高的就是上海中心……我们,我们真的在这里了。” 这一刻,所有的辛苦、分离,似乎都在眼前这片璀璨的灯火中得到了些许慰藉。
鬼子六的意识流在陆研新脑中悠悠响起:“凡人眼中的奇迹,不过是另一些凡人建造的日常。但这跨越阶层的凝视,本身就很动人。”
第二天:海派风情 · 漫步与交融
第二天的行程是武康路和徐汇滨江。武康路两旁梧桐掩映,一栋栋风格各异的老洋房静立其间。韩枚对这里非常感兴趣,拉着父母在各种有特色的建筑前拍照,尤其是地标武康大楼,她研究了半天角度,非要拍出网红同款。
韩栋起初对看“旧房子”没什么概念,但听着女儿叽叽喳喳地讲述这些建筑背后的历史故事,看着它们精致的雕花和独特的结构,也渐渐品出些味道来,偶尔还会指着某栋房子说:“这墙砖,砌得真结实。”
下午在徐汇滨江,氛围更加放松。江风拂面,视野开阔。他们看着江上往来的船只,岸边遛狗、跑步、滑滑板的年轻人,以及那些充满现代感的艺术装置。韩栋话也多了起来,跟桂姨聊起老家门前也有一条小河,小时候他常在里面摸鱼。桂姨笑着附和,眼神里充满了对往昔的怀念。韩枚则被一群玩滑板的少年吸引,看得津津有味。
这种开放、时尚而又休闲的氛围,让来自小地方的一家人,感受到了一种不同于古镇园林和摩天大楼的上海魅力。它更贴近生活,也更富有活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