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活动室的玻璃窗擦得透亮,阳光斜斜地洒在“贵州种钻联盟”的红色横幅上,韩枚站在讲台前,手里举着一颗透明的培育钻石样品,台下坐满了穿志愿者服的大学生——有她同校的学弟学妹,也有从隔壁高校赶来的同学,眼神里都带着好奇。
“大家先看手里的手册,第一页写的‘种钻’,不是单指培育钻石。”韩枚的声音温和却坚定,指尖在投影幕布上圈出“爱心、陪伴、坚持”几个关键词,“就像咱们给老人剪窗花、搭爱心角,这些藏在细节里的美好,都是在‘种钻’——它是纯粹的善意,是稳固的陪伴,也是能慢慢发光的品质。”
台下有同学举手:“韩枚姐,那培育钻石到底是怎么回事?和咱们做的公益有啥关系?”
韩枚笑着举起样品,对着阳光晃了晃:“培育钻石是在实验室里,用和天然钻石一样的碳元素,慢慢长出来的。就像咱们的种钻计划,一开始只是我想给社区老人过重阳,后来加进来设计师、网友、李奶奶,大家凑在一起,才让这份善意‘长’成了联盟。”她顿了顿,翻到手册里的培育钻石生长图,“你们看,它要在稳定的环境里,一点点积累,才能变得透亮坚硬——咱们做公益也一样,不是一次义卖、一次陪伴就够,得坚持下去,才能像钻石一样‘稳固’。”
“那培育钻石比天然钻石好吗?”另一个女生轻声问。
“没有好坏,只有意义不同。”韩枚摇摇头,语气认真,“天然钻石贵在稀有,培育钻石贵在可控——就像咱们的‘种钻’,不追求多宏大,只追求把每一件小事做好:给张爷爷修竹筐是‘种钻’,陪李奶奶剪窗花是‘种钻’,哪怕只是帮老人拎一次菜,也是在‘种钻’。这些‘钻石’凑在一起,比任何珠宝都珍贵。”
话音刚落,台下就响起了掌声。韩枚趁热打铁,展开手里的“贵州种钻联盟”章程:“今天想和大家一起成立联盟,以后咱们不仅要帮社区老人,还要把‘种钻’的意义带给更多人——去乡村学校教孩子画‘爱心钻’,帮环卫工人组织‘温暖钻’捐赠,让每个参与的人,都能成为‘种钻人’。”
大学生们纷纷围上来签字,笔尖落在章程上的沙沙声,混着窗外孩子们的笑声,让韩枚忽然觉得,此刻的活动室里,正有无数颗“钻石”在悄悄生长——不是实验室里的碳元素结晶,是年轻人眼里的光,是藏在话语里的真诚,是愿意把陪伴变成日常的坚持。这些“钻石”没有棱角,却能暖透人心,就像她当初选择当社区志愿服务员时想的那样:最好的“种钻”,从来不是送出去的礼物,是留在身边的陪伴。
乡村课堂里的“彩色钻石”
秋日的阳光把石板路晒得暖洋洋,韩枚带着二十多个大学生志愿者,背着塞满礼物的双肩包,踩着田埂往清溪村小学走。队伍里有拎着画具的美术生,有扛着手风琴的音乐生,还有抱着绘本的中文系同学——这是贵州种钻联盟成立后的第一站“种钻课堂”,要给村里的孩子送礼物,更要陪他们把日子过成彩色的。
刚走到校门口,就看见十几个孩子扒着铁门往里望,小脑袋凑在一起,眼睛亮得像星星。带队的王校长笑着迎上来:“孩子们听说城里的大学生要来,早上六点就来等了!”话音刚落,穿红色外套的小女孩就跑过来,拽住韩枚的衣角小声问:“姐姐,你们真的会教我们折钻石吗?”
韩枚蹲下来,摸了摸她的头:“不仅教折钻石,还能给你们画画、唱歌呢!”
一、教室里的礼物与笑声
教室的水泥墙刚刷过白,志愿者们把带来的彩纸、蜡笔、绘本一一摆到课桌上,瞬间把单调的课桌变成了“彩虹角”。韩枚拿起一沓折好的“爱心钻”样品——是用彩纸折成的立体钻石,上面画着笑脸,分给孩子们时,教室里立刻响起此起彼伏的“哇”声。
“我教大家折最简单的款,先把正方形纸对折,再沿对角线折出三角形……”美术系的志愿者小林站在讲台上,手里拿着彩纸一步步演示。坐在第一排的小男孩豆豆手笨,折到第三步就把纸弄皱了,急得鼻尖冒汗。中文系的学姐苏晓赶紧蹲到他身边,握着他的手慢慢叠:“别急,咱们慢慢来,你看这里要压平,就像给钻石‘磨棱角’一样。”
豆豆跟着叠了两次,终于折出个歪歪扭扭的钻石,举起来给韩枚看:“姐姐!我折好啦!”韩枚赶紧掏出手机拍照:“真好看!这是独一无二的‘豆豆钻’!”周围的孩子都围过来,把自己的钻石举得高高的,教室里飘着彩纸的香气,混着孩子们的笑声,像撒了把糖。
另一边,音乐系的志愿者正带着孩子们唱歌。手风琴的旋律一响,孩子们就跟着拍手,唱到“种一颗钻石在心里,亮堂堂”时,坐在最后排的小女孩朵朵突然小声跟着哼。韩枚注意到她手里攥着个旧布娃娃,衣服上的线都开了,就走过去问:“朵朵,你想不想给娃娃做个钻石发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