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萨里郡的深秋,古老的圣玛丽女子学院被层层叠叠的金色梧桐叶包裹着,像一幅中世纪的油画。哥特式建筑的尖顶直指灰蓝色的天空,而今晚,学院最负盛名的格兰德厅却灯火通明。
晗晗,英文名Nieva Han,站在后台的帷幕后,深深吸了一口气。她身上穿着一件特意为今晚定制的礼服——象牙白的真丝材质,剪裁是现代极简风格,却在裙摆处用苏绣工艺绣着淡雅的水墨兰花,行走间,兰花的轮廓若隐若现,完美融合了东方的含蓄与西方的利落。
这是她在圣玛丽的最后一个夜晚。毕业晚会,对于这所拥有百年历史的私立女校来说,不仅仅是一场表演,更是一种仪式。往年,中国学生大多会选择演奏西方古典乐,或是演唱流行的英文歌曲,但晗晗不想这样。
她要让所有人记住的,不仅是一个优秀的毕业生,更是一个带着五千年文化底蕴的中国女孩。
“接下来,让我们欢迎Nieva Han,她将为我们带来一组中文歌曲。”主持人的声音透过古老的音响系统传来。
帷幕缓缓拉开。
第一曲:凤凰花开的路口
舞台的灯光温柔地亮起,一束追光打在晗晗身上。她走到钢琴前,却没有坐下,只是轻轻将手放在琴盖上。
“晚上好。”她的英语带着标准的牛津腔,却在这一刻刻意放慢了语速,“在我家乡,有一个关于凤凰花的传说。每当这种如火焰般绚烂的花朵绽放时,就意味着一场离别与新的开始。”
她身后的大屏幕亮起,展现出一树如火如荼的红色花朵,下面配着中英双语的歌词。
“今晚,我想用三首来自我祖国的歌曲,与你们分享我们如何说再见,如何怀念,以及如何祝福。”
她向钢琴老师Mrs. Wilkins点头示意。前奏响起,清澈如泉。
“时光的河入海流,终于我们分头走...”
晗晗的声音出人意料地温暖而富有磁性,她并没有刻意炫技,而是让情感在每一个字句中自然流淌。当她唱到“没有哪个港口,是永远的停留”时,台下已经有不少女孩开始轻轻擦拭眼角。
这首歌太容易引起共鸣了——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女孩,谁不是即将各奔东西?谁不曾有过舍不得说再见的人?
“脑海之中有一个凤凰花开的路口,有我最珍惜的朋友...”
当她唱完最后一句,钢琴的余音还在空气中振动,台下静默了一瞬,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晗晗看见坐在第一排的校长Mrs. Delaney正在轻轻点头,眼中有着赞许的光芒。
第二曲:亲爱的旅人
掌声渐息,晗晗并没有离开舞台。她走到舞台中央,追光跟随着她的脚步。
“在我们东方文化中,人生被看作是一趟旅程。”她的声音在安静的大厅里回荡,“接下来这首歌,改编自一位日本大师的动画作品,但中文歌词赋予了它独特的诗意。我想用它来表达对每一位同行者的感谢。”
她向台下她的音乐搭档——拉大提琴的日本女孩Yumi点头示意。
前奏响起,空灵而悠远,仿佛真的有一列水上的列车正在缓缓启动。
“就此告别吧,水上的列车就快到站...”
晗晗的声音变得更加空灵,与刚才的温暖质感不同,这一次她的演唱带着一种超越年龄的通透。大提琴低沉的声音如同夜色中的潮水,托着她的声音起起伏伏。
屏幕上,除了中英歌词,还穿插着她在圣玛丽这五年的点滴:刚入学时羞涩地在宿舍整理行李、在图书馆熬夜写论文、和朋友们在草坪上野餐、在音乐节的舞台上演奏...
“开往未来的路上,没有人会再回返...”
当她唱到这一句时,台下已经有不少女孩握住了彼此的手。这些画面不仅是她的回忆,也是在场每一个人的青春。
最动人的是副歌部分:
“你艰难的脚步,曾经跌撞的半途,有人在一旁默默地陪你走...”
晗晗的目光缓缓扫过台下,与她的朋友们一一对视。她看见来自意大利的Sophia正在对她微笑,来自美国的Emma悄悄竖起大拇指,就连平时最为严肃的德国女孩Lena,眼中也闪着感动的光。
这一刻,语言不再是障碍,音乐成了最共通的情感载体。
中场互动:文化的桥梁
第二曲结束,掌声比刚才更加热烈。但晗晗并没有立即开始第三首,而是做了一件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
“在我们中国,有一个很美的词,叫做'知音'。”她走到舞台边缘,微微俯身,与台下的观众拉近距离,“它字面上的意思是'懂得音乐',但实际上,它指的是那些能够听懂你内心深处声音的人。”
她微笑着看向台下一位金发女孩:“就像我和Clara。记得我们第一次在音乐课上合作时,我弹古筝,她吹长笛。两种完全不同的乐器,完全不同的音乐体系,但我们却神奇地找到了共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