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寻找“天劫”灵感

实验室里,空气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全息投影上,代表“天劫”模拟能量稳定性的曲线依旧在危险区间剧烈震荡,像极了一个垂死病人的心电图。

陆研新瘫坐在椅子上,双手深深插入发间。又是一个不眠之夜,第187次模拟实验宣告失败。他抬眼望向墙上那张居里夫人的画像——那位在简陋工棚里从数吨沥青铀矿渣中提炼出镭的先驱。她的眼神依旧坚定,仿佛在无声地追问:你,真的竭尽全力了吗?

“又卡住了...”陆研新喃喃自语,声音在空旷的实验室里显得格外沙哑,“高温高压的参数组合几乎都试遍了,为什么就是无法复现‘灵石’形成时的那种能量共振?”

脚边,元宝抬起头,那双犬类特有的忠诚眼眸里,却闪烁着超越物种的智慧光芒。作为曾经的顶尖特工“鬼子六”,他比任何人都理解突破瓶颈需要的是什么——不是蛮干,而是灵感,是跳出框架的思考。

“呜...”元宝用鼻子轻轻蹭了蹭陆研新的裤脚,然后转头望向实验室另一端。那里陈列着几件精美的青花瓷样品,是上次与景德镇材料研究所交流时收到的礼物。在灯光下,瓷器表面那层温润的釉质泛着玉石般的光泽。

这一瞥,如同黑暗中划过的一道闪电。

“烧瓷...” 一个念头在元宝脑海中炸开。那历经千年锤炼的陶瓷烧制工艺,不正是最精妙的材料转化艺术吗?从平凡的泥土,经过烈火的洗礼,蜕变成温润如玉的瓷器——这个过程,与“灵石”在“天劫”中诞生的设想,何其相似!

元宝猛地站起身,尾巴不自觉地快速摇摆,发出急促的吠叫。

陆研新顺着元宝的视线望去,目光落在那几件瓷器上,先是一怔,随即眼中渐渐燃起光芒。

“你说得对,元宝。”他蹲下身,抚摸着伙伴的头,“我们一直在用最尖端的科技追求突破,却忽略了古人千年前就已经掌握的材料转化智慧。”

他快步走到陈列架前,小心翼翼地捧起一件斗彩瓶,指尖感受着那经过千度高温淬炼后变得坚硬无比的胎体,以及覆盖其上的那层晶莹釉质。

“景德镇的匠人们,能用最普通的泥土,经过‘一道泥,一道釉,七十二道工序’,最终在窑火中完成从凡土到美器的蜕变。”陆研新的语气越来越兴奋,“这其中蕴含的材料相变原理、能量控制技巧,或许正是我们需要的‘灵感钥匙’!”

元宝赞同地吠叫两声,脑海中已经开始规划行程。作为前特工,他深知实地考察的价值——有些知识,是任何文献都无法完整记录的,它们只存在于老匠人的指尖,存在于窑火跳跃的光芒中,存在于开窑时那决定成败的一瞬间。

“去景德镇!”陆研新下定决心,“我们需要亲眼看看,那些泥土是如何在烈火中重生的。”

---

景德镇陶瓷:土与火的涅盘艺术

决定已下,陆研新立刻着手研究景德镇的陶瓷工艺。随着了解的深入,他越发确信,这座千年瓷都蕴藏着他们需要的答案。

景德镇陶瓷制作远非“入窑一烧”那么简单,而是一套历经千年锤炼的完整体系。陆研新特别被其精妙的流程设计所吸引,他将其整理成清晰的图表,反复研究:

A[原料配制] --> B[坯体成型]

B --> C[利坯修整]

C --> D[素烧<br>(约700-800℃)]

D --> E[彩绘装饰]

E --> F[施釉]

F --> G[釉烧<br>(约1300℃)]

G --> H[成品]

subgraph 装饰技法

E1[釉下彩]

E2[釉上彩]

E3[釉中彩]

end

E --> E1

E --> E2

E --> E3

```

第一阶段:原料配制 — 万变始于其宗

“这和我们的材料准备何其相似!”陆研新指着图表的第一阶段感叹道。

景德镇陶瓷的骨骼与肌肉来自于两种核心原料:

瓷石 - 富含石英和绢云母,提供瓷器坚硬的骨架;

高岭土- 以景德镇高岭村得名,赋予瓷器良好的可塑性和稳定性。

“看看他们的原料处理工艺。”陆研新继续分析,眼中闪着发现新大陆般的光芒,“开采、粉碎、淘洗、陈腐...每一步都蕴含着材料科学的智慧。”

特别是“陈腐”这一环节——将制备好的泥料放置在阴湿处贮存,使其水分均匀分布——这让陆研新陷入了沉思。

“我们在材料预处理时,是否也忽略了某种‘陈腐’过程?让材料内部的能量场达到更稳定的状态?”他在实验笔记上飞速记录着。

元宝安静地趴在旁边,听着陆研新的分析,心中暗暗赞叹。这位科学家的思维果然敏锐,能够从古老的工艺中捕捉到现代科研的启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