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鹅盘旋数周,鸣声不绝,最终竟缓缓收拢羽翼,如一片洁白的云朵,轻盈地落在了皇宫西苑太液池的碧波之上,悠然地梳理起羽毛,姿态闲适,仿佛本就属于此地。
殿内,沈渊心中巨震!是月郎!他强压下几乎要脱口而出的呼唤,握着笔的手微微用力,指尖泛白,心中却是翻江倒海般的暖流与悸动。
他知道,这是月郎在用他的方式,为自己护持,为自己造势!
恰在此时,殿试结束的钟声敲响。
贡士们依次退出大殿。
当沈渊随着人流,刚刚踏出巍峨的太和殿大门,站在高高的汉白玉台阶上时——
“唳——!”
太液池方向,再次传来一声清晰无比、仿佛直抵人心的天鹅鸣叫!
那声音带着某种奇异的穿透力,精准地传入每一个刚刚走出大殿的人耳中,也清晰地传入了紧随其后步出大殿的皇帝耳中!
所有人的目光,不由自主地再次投向太液池。只见那只圣洁的天鹅,正引颈长鸣,目光似乎……正落在刚刚走出殿门的沈渊身上?这景象太过玄妙!
皇帝心中一动,一个强烈的念头升起。他转身,对侍立一旁的总管太监沉声道:“将江南解元、今科会元沈渊的考卷,即刻取来!朕要亲阅!”
“遵旨!”
很快,沈渊那份墨迹未干的殿试策论被恭敬地呈到御前。
皇帝展开卷轴,起初只是带着好奇,但很快,他的神情变得无比专注,继而凝重,最终化为难以抑制的激赏!
字字千钧,针砭时弊而不失建设;条理分明,引经据典却切合实际;更难得的是那份高屋建瓴的格局与忧国忧民的赤忱!
尤其是其中关于吏治革新、兴修水利、开源节流的论述,简直说到了皇帝的心坎里,许多困扰他多年的难题,竟在这篇策论中看到了清晰可行的解决脉络!
“好!好!好一个沈子深!”皇帝拍案而起,龙颜大悦,连声赞叹,“此等经世致用之才,胸藏锦绣,腹有乾坤!非唯文采斐然,更兼济世安邦之略!此等文章,此等见识,当为魁首!朕观此卷,竟有知己相逢,惺惺相惜之感!” 他目光灼灼地望向殿外沈渊站立的方向,朗声道:“传旨!新科进士沈渊,殿试一甲第一名,钦点状元!赐进士及第!”
“连中六元!” 这个消息如同惊雷,瞬间炸响在紫禁城上空,并以更快的速度传遍天下!科举制以来,连中三元已是凤毛麟角,连中六元(县、府、院、乡、会、殿案首)!这是足以彪炳史册、光耀千古的旷世奇才!
沈渊之名,如日中天!琼林宴上,他成了绝对的中心。新科状元,六元及第,天子盛赞,更有灵禽祥瑞相随!无数艳羡、钦佩、甚至敬畏的目光聚焦在他身上。
然而,沈渊依旧保持着那份沉稳与谦和,进退有度,只在无人注意的角落,目光遥遥望向太液池的方向,眼中盛满了只有彼此才懂的、浓得化不开的柔情与感激。
皇帝对沈渊的赏识远超寻常。
殿试策论中的真知灼见被皇帝反复研读,视为治国良策。沈渊并未因骤得高位而迷失,在封月不动声色的辅佐下(分析朝局、洞察人心、提供超越时代的视角),他展现出与其年轻外表不符的成熟政治智慧。
他先入翰林院为修撰,很快便以务实干练、见解独到得到皇帝青睐,被破格提拔参与机要。他提出的改革漕运、整顿吏治、兴修水利等建议,切中时弊,推行有力,成效显着。
他从不结党营私,只忠于国事,处事公正严明,手腕却又圆融通达,竟在波谲云诡的朝堂中,赢得了清流与实干派的一致尊重,连一些老成持重的阁老也对其青眼有加。
短短数年间,沈渊如同朝堂上一颗不可阻挡的璀璨新星,步步高升。
从翰林侍讲、詹事府少詹事、礼部侍郎,直至以未及而立的惊人年纪,入主文渊阁,成为本朝最年轻的首辅宰相!权柄煊赫,真正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沈府早已不是南河县的那个小院,而是京城御赐、门庭赫奕的宰相府邸。
沈老爷被诰封为一品太傅,荣养府中,每日最大的乐趣,便是逗弄那个冰雪聪明、粉雕玉琢的小孙儿——沈怀月。
是的,孙子终于有了!而且是个钟灵毓秀、天赋异禀的神童。
三岁能诵诗,五岁通文墨,七岁便能与祖父论史,过目不忘,举一反三,那份早慧与沉稳,活脱脱便是幼年版的沈渊,却又隐隐带着封月那份清冷通透的气度。
沈老爷抱着孙子,笑得见牙不见眼,对着封月更是敬若神明,深信这孩子定是“鹅大仙”施展无上神通赐予沈家的珍宝。
至于孩子怎么来的?沈老爷心照不宣,绝不深究——仙家手段,岂是凡人能揣测?有孙万事足!
然而,这“有孙万事足”的背后,是当朝宰相沈渊沈子深,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他终生未娶。
此事在京城掀起的波澜,不亚于他当年连中六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