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王庙遗址在登封老城区东关,为明代登封知县傅梅所建。傅梅认为登封为“圣王过化之所”,“大禹功在万世”,即将乡民为其建的生祠改为禹王庙,并“以益配之”,“每岁添设春秋二祭,每祭用银三两”,以“表章前烈崇报功德”。
大禹神篆在古籍上记载在嵩山玉女峰上,有七个大篆字,人莫能识,传说为大禹治水成功后在五岳勒石铭记时留下的,现已无迹可寻。
启母冢位于告成镇冶上村。《帝王世纪》载:“阳城有启母冢。”今人多称毛女冢。
古阳城陈列馆古阳城陈列馆位于登封市告成镇,和观星台毗邻。原为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登封工作站,现归登封市观星台文物保护管理所管理。陈列馆主要展出禹都阳城王城岗遗址和阳城遗址出土的文物,主要有夏朝到东周时的石器、陶器、骨器、青铜器等。
道统祠在嵩阳书院,供有帝尧、大禹、周公半身像。后壁绘有帝尧巡狩、大禹治水、周公测景三幅壁画,描绘了他们在嵩山地区活动的情况。道统祠和先圣祠一样同为嵩阳书院祭祀的主要场所,是大禹被列为儒家先圣的有力证据[14]。
焦河位于登封市中岳街道办事处,相传大禹治水时,嵩山东溪的蛟龙曾帮助颍河恶龙和大禹交战,大禹最终杀死了它们。后人就称这条河为蛟河,现经演变而称为焦河,焦河沿岸的村庄也就称为一溜焦河[14]。
石簸箕位于登封大冶镇阳城山(马岭山)下的东施村,为一石底大坑,形若簸箕,故名。相传大禹治水时为制服为蛟龙助战的独角龙,而独角龙藏在阳城山下的一个深潭里,大禹就用神斧将潭壁砍开一个口子,将潭水放出而杀死了独角龙。
沁水位于登封市大冶镇北部,相传这一带原是一个大湖,大禹治水时化为和尚调动民众积极性,劈开秦五龙,将湖水排出,因此地泉水外翻,当地人称为“外沁”,故名沁水村,村里的小河也就称为沁水河。
清代史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萃两间之秀,居四方之中,窿然特起,形方气厚,故曰嵩高。
鲁昭公四年,晋国司马侯曰:太室,九州之险也。又楚椒举(即武举,伍子胥的祖父)曰:周幽王为太室之盟,戎狄叛之。
晋永康二年,(八王之乱)赵王司马伦篡权,齐王司马冏等自许昌起兵讨之。司马伦惧,夜使人披羽衣上嵩山,伪称仙人王乔,陈述符命。
永嘉三年,刘渊遣子刘聪等犯洛阳,刘聪亲祈嵩山,留军围洛,洛中乘虚出击聪军,败之。
北魏泰昌八年,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入洛阳,遣使祠嵩高。太和二十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祭嵩高。永平中,择嵩山形胜地,北魏宣武帝元恪立闲居寺。北魏孝明帝元诩神龟二年,胡太后游嵩高。永熙二年,北魏孝武帝元修狩于嵩高。
永淳初,唐高宗于山南作奉天宫。垂拱四年,武则天封嵩高为神岳,禅少室。圣历二年,武则天幸嵩山。次年武则天复幸嵩山。
宋嘉定八年,蒙古攻金潼关,不能下,乃由嵩山小路趣汝州,遇山涧,辄以铁枪相连,锁接为桥以渡,遂趣汴京,金人大震。
芝麻焦盖烧饼,传说是登封人为纪念岳飞抗金而被秦桧害死而创制的一种特色食品,起初形状类似老鳖,上有秦桧、王氏两个面人,后来演变成现在这种圆形。芝麻焦盖烧饼以色泽金黄、味鲜、香脆、形圆者为极品。
浆面条,又叫小罐饭,中岳庙附近村民经常在庙会上挑着叫卖,因绿豆和小麦淘洗干净后碾碎用水入敷后再磨,面粉白而筋,再加上好泡料,倍受人们喜爱。
茶糊涂是正月十五前后因春节期间吃油腻东西过多而创制的一种特色饭食。其作法是,先将小米或黄豆炒熟,再磨成面粉做成面汤,并加入豆腐丁、黄豆、花生、枣子、芝麻、粉条末、五料面等熬制而成。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余香悠长,咸香宜人,如今是登封人民非常喜爱的粥食。
君召胡粕因原产于登封君召乡而得名。其作法是先炕制胡粕馍,然后将其切碎,放入已炒好的菜中烩制而成的一种风味小吃。
焖子是流行于登封东部的一道特色菜肴。相传,清代时登封名人、礼部右侍郎加礼部尚书衔的景东扬幼时家贫,过年时因无钱买肉,其母亲在煮好的骨头汤秫入粉芡,并加入肉末、粉条、五料,遂熬制而成了焖子这种风味小吃。因景东扬的影响,这种小吃风行于登封东部及邻近县市。
颍阳牛舌头锅盔因原产于登封颍阳而得名,是和芝麻焦盖烧饼齐名的特色面食。相传青牛精祸害四方,吕洞宾变为美女咬掉其舌头而将其制服,人们为纪念此事而炕制这种形如牛舌的特色食品。其一头厚一头薄,一头大一头小,约有半尺多长,放在锅内用文火蒸烤至熟。颍阳牛舌头锅盔以质脆肉厚,筋软可口,味香宜人,面味悠长而闻名四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