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看着化验报告,久久没有说话。
最后,他摘下眼镜,用手帕擦了擦。
“小沈,我服了。”老张伸出手,“这个改造确实成功了。”
两人紧紧握手的那一刻,沈良知道,第一步走稳了。
但他也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下午,省工业局陈局长亲自赶到了现场。
“听说试运行很成功?”陈局长脸上带着笑容。
“是的,各项指标都超出了预期。”沈良递过化验报告。
陈局长仔细看着数据,点头不已:“不错,这个效果完全可以推广。”
“那其他两个厂...”
“马上安排!”陈局长拍板决定,“建设和东方同时开始改造,争取一个月内完成。”
沈良心中一紧。同时改造两个厂,压力可不小。
“陈局长,我建议分批进行。先完成建设,再开始东方。”
“为什么?”
“每个厂的情况不一样,需要因地制宜调整方案。同时开工的话,我怕顾不过来。”
陈局长思考了片刻:“也有道理。那就先建设,后东方。”
当天晚上,沈良连夜整理建设钢铁厂的改造方案。
根据之前的了解,建设厂的资金比较充足,但管理相对混乱。这种情况下,改造方案可以稍微激进一些,但监督管理必须跟上。
电话铃声响起,是王厂长打来的。
“沈工,听说我们排在第二个?”
“是的,大概一周后开始。”
“太好了!我们已经做好准备。不过...”王厂长顿了顿,“我们厂有个情况需要提前说明。”
“什么情况?”
“我们的工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可能差一些。”
这确实是个问题。技术改造不仅仅是设备改造,更重要的是人的改造。
“那就从培训开始。”沈良快速做着决定,“改造之前,先对操作工人进行技术培训。”
“好主意!那就这么定了。”
放下电话,沈良继续完善着方案。
深夜时分,他的房间里还亮着灯。桌上摊着三套不同的改造方案,每一套都针对不同钢铁厂的特点精心设计。
这场技术推广的战役,才刚刚开始。第二天一早,沈良就接到了建设钢铁厂总工程师刘海的电话。
“沈工,我们厂里有几个老技术骨干想先见见你。”刘海的语气听起来有些为难,“他们对这次改造...嗯,有些不同看法。”
沈良放下手中的图纸。果然来了,每个厂都有这样的老顽固。
“什么时候?我现在就过去。”
“真的吗?这么急?”刘海显然没想到沈良答应得这么痛快。
“早点解决,早点安心。”
建设钢铁厂的会议室里,五个头发花白的老工程师围坐在长桌旁。沈良推门进来时,空气仿佛凝固了几秒。
“各位师傅好,我是沈良。”他主动上前握手。
“小沈,坐。”坐在中间的老工程师张维国指了指对面的椅子。
桌上摆着一摞厚厚的技术资料,看起来他们是有备而来。
“听说钢城厂的改造很成功?”张维国开门见山。
“是的,各项指标都超出预期。”
“但我们厂的情况不一样。”坐在左边的老工程师孙大海皱着眉头,“我们的设备更老,工人技术水平也参差不齐。”
沈良心中暗笑。这是典型的先入为主,还没开始就给自己设置障碍。
“孙师傅说得对,每个厂确实情况不同。”沈良点头表示赞同,“所以我准备了针对性的方案。”
说着,他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份详细的调研报告。
“这是我对建设厂的分析。你们的主要问题不在设备老旧,而在管理混乱。”
张维国接过报告,快速翻阅着。脸色逐渐严肃起来。
“你这个分析...挺到位的。”他抬起头看着沈良,“但光发现问题不够,怎么解决?”
“分三步走。”沈良在白板上画了个简图,“第一步,理顺生产流程。第二步,培训技术骨干。第三步,设备改造同步进行。”
“培训?”孙大海摇摇头,“我们这些老家伙还能学什么新东西?”
“孙师傅谦虚了。”沈良笑了笑,“真正需要培训的是一线操作工人。而培训师,就是各位师傅。”
这话让在场的几个老工程师都愣住了。
“你的意思是...我们来教工人新技术?”
“对。技术改造成功的关键,不是设备有多先进,而是人能不能跟上。”沈良语调认真起来,“各位师傅在一线干了几十年,最了解工人的情况。由你们来培训,事半功倍。”
张维国沉默了片刻,然后缓缓点头:“这个想法不错。但你得先把技术要点教给我们。”
“没问题。从明天开始,我们先进行师资培训。”
散会后,刘海单独留下了沈良。
“怎么样?他们的态度还行吧?”
“比我想象的好。”沈良收拾着资料,“不过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点击弹出菜单